川普政策下電動車補助對市場的影響及美東投資策略
美國總統川普自上任以來,宣布一系列的關稅政策已造成全球經濟動盪, 各國皆陸續與美國展開談判;近日美國聯邦法院與川普政府之間針對關稅的 法律訴訟仍持續進行,部分專家研判川普政府可能宣布一些額外關稅措施, 儘管未來的發展仍充滿變數,都不影響川普對特定產業已經加徵的關稅;在 川普政府現行的政策下,及其「美國優先」的政策主導,臺灣企業應提前考 慮海外布局因應,以便能在適當時機搶進商機。
儘管聯邦補貼退場,許多美東州政府(如紐約、麻州、賓州、北卡、喬 治亞州等)仍積極推動州級補助與基礎設施投資,呈現「聯邦退、州政府補」 的策略。例如:紐約州透過「清潔駕駛補助」計畫,為購車者提供高達 2,000 美元補助,並加碼建設充電樁;麻州 MOR-EV 計畫則提供 3,500 至 6,500 美 元補貼,並推動充電設施普及;賓州則有替代燃料車輛補貼,並對電動車主 徵收道路使用費;北卡羅來納州積極吸引相關產業投資,並維持充電設施補 助,吸引國際車廠設廠;喬治亞州雖逐步取消部分補貼,但仍提供充電樁稅 收抵免,並成為主要電動車與電池製造基地;維吉尼亞州則強調市場自由, 雖退出加州電動車強制令,仍提供基礎設施補助。
雖然美國市場因川普可能削減聯邦補助而存在不確定性,全球電動車市 場仍保持強勁成長。隨著美中供應鏈加速脫鉤,美國車廠積極尋求「去中國 化」的長期合作夥伴,臺灣電池模組、材料、Tier-1 零組件業者可作為可靠 供應來源。臺灣企業可善用紐約州、麻州等美國州政府的補助政策,並結盟 當地新創電動車廠與 OEM 車廠,有望填補中國供應商的空缺,搶占美國電 動車供應鏈。
本文由外貿協會駐紐約辦事處提供
川普新政對美國各州政策與產業影響分析:威斯康辛州
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,加拿大是威斯康辛州最大貿易夥伴,其次是墨西哥。該州主要出口產品包括工業機械、電機設備以及醫療與科學儀器。除了製造業,威斯康辛州在農產品出口方面排名全美第十三,加拿大是威州農產品最大出口市場,2024年上半年占該州農產品出口總額36.2%,墨西哥和中國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大出口市場。
加拿大是最大乳品出口國 關稅不利農民生計
據威斯康辛州最大商業組織「威斯康辛製造業與商業協會」(WMC)對153家威州企業雇主調查,86%受訪者支持對中國徵收10%關稅,但只有44%支持對墨西哥和加拿大徵收25%關稅。由於加拿大是威斯康辛乳製品最大出口國,農民擔心如果失去這些乳製品出口市場,可能有15%到20%牛奶供應將滯留在美國市場無法出口,或是被迫削價,影響農民生計。
另外許多東南威斯康辛製造商仰賴墨西哥、加拿大和中國供應零件、原材料及成品,因此這些關稅可能會對當地製造業產生重大影響。
州政府提起訴訟 目標聯邦資金持續挹注
2025年1月底,川普政府啟動對聯邦補助和貸款的暫停措施, 威州州長Tony Evers和司法部長Josh Kaul聯合23個州,對此提出訴訟。該政策可能會阻擋威斯康辛州在醫療保健、教育、執法和災害救援方面獲得的聯邦資金,涉及高達282億美元(2023-2025年預算期)。
另Tony Evers致函川普,敦促其推遲資金凍結,直到各州能夠獲得明確的政策指導。該州共和黨立法領袖對關稅問題則保持沉默,僅專注於管理 40億美元的州預算盈餘,希冀緩衝部分經濟影響。
本文由外貿協會芝加哥台灣貿易中心提供
川普新政對美國各州政策與產業影響分析:北卡羅來納州篇
據WRAL NEWS報導,北卡羅來納州每年從墨西哥進口77億美元商品,全美排名第八,進口約占該州經濟1%。中國則是北卡羅來納州農業最大出口市場之一。據美國農業部,2023年北卡羅來納州大豆價值逾8億900萬美元,銷往中國、歐盟、墨西哥及日本。川普首任任期,中國回應美國關稅措施,使北卡羅萊納州大豆產值受衝擊。
臺生技醫藥業布局早 可望搶進供應鏈
北卡羅來納州為全美第一大生技和醫藥產業就業地,從製藥、醫療資訊到農作物基因工程,相關廠商達600多家,其中約有210個製藥和研究機構,經濟效益達70億美元,預估2025年可增加至240億美元。
美國藥廠長期依賴全球供應鏈,美中關係變化對臺商來說是風險也是機會。臺灣多家生技製藥公司早已布局美國市場,在當地設立分公司或工廠。美國若發展自己的生產線,臺灣生技廠商有望在第一線搶進美國供應鏈。
航太聚落在北卡 臺廠應彼此合作
北卡羅萊納州有200多家航太廠商,相關供應商超過400家,60%供應鏈在該州,是美國成長第二快的航太聚落州。美中角力使許多國際大廠離開中國,對臺灣航太產業實為利多。臺灣正視國際競爭的同時,宜思考如何強化臺灣航太產業相互合作,提供全方位服務,助客戶縮短供應鏈管理與交期,提升整體競爭力。
電動車產業蓬勃 但前景受政策影響
北卡羅來納州清潔能源汽車稅收抵免政策,有助促進電動車電池和其他零件產量。日本汽車製造商豐田正在三合地區建造1座工廠,投資額將達140億美元,可望為世界上最大電動車電池工廠之一。
拜登政府《降低通膨法案》是該州近期經濟發展基石。據追蹤該法案的非營利組織E2稱,自該法案通過,北卡羅來州納宣布至少22個清潔能源項目,預計投資額為197億美元。現在川普把目標對準電動車製造商,撤銷拜登電動車目標,凍結充電站資金,恐對北卡羅來納州產生重大影響,該州正成為電動車生產和電池製造的領導者。臺灣做為電動車供應鏈重要成員,業者因應趨勢改變須提前布局。
本文由外貿協會駐紐約辦事處提供
川普新政對美國各州政策與產業影響分析:賓州篇
加拿大為賓州最大貿易夥伴,據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,2023年賓州出口加拿大約143億美元,墨西哥居次,出口約54億美元。另賓州每年從中國進口約176億美元,從加拿大進口約136億美元。賓州政策中心指出,川普上屆執政徵收中國商品關稅,導致中國停止從賓州購買大豆,損害大豆生產商利益。如現在美中貿易戰升級,同樣可能會損害農民。
臺電動車業者 打進供應鏈有機會
賓州為美國製造業發展重心之一,全州約有18,900家製造業公司。該州農產及食品加工業亦頗負盛名,Hershey’s巧克力、 Heinz番茄醬等總部均設立於此。若川普政府提高關稅將導致賓州進口產品受影響。汽機車零配件、電腦設備、橡塑膠、手機等是賓州主要進口產品,提高關稅將提高賓州原物料零配件組裝成本,不利整體發展。不過,賓州原本從中國及加拿大進口的商品,若因關稅不能進口,臺灣可從中受益。例如,美國關稅政策可能促使車廠重新調整供應鏈,臺灣電動車零件廠商可能成為替代供應商。
移民限制 產業競爭力恐下降
賓州政府多年積極招商引資,提供優惠政策措施,逐漸成為美國新創科技公司的重鎮之一。川普對移民條件要求嚴格,將使科技公司人才難以進入美國,影響新創產業研發,對科研發展不利,使整體產業競爭力下降。
清潔能源產業 前景不明朗
賓州州長重視氣候變遷,拜登政府時代聯邦政府預計向賓州撥款數十億美元用於生產氫氣、安裝太陽能板和刺激電動車需求等。其中2個指標性氫能中心將有部分位於賓州。若川普取消《降低通膨法案》法案,撤回未使用資金,恐使賓州清潔能源計畫面臨資金不足及政策不確定的挑戰。
本文由外貿協會駐紐約辦事處提供
川普新政對美國各州政策與產業影響:亞利桑那州篇
亞利桑那州因其地理位置與墨西哥相近,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區內貿易之重要門戶。根據 Arizona Commerce Authority 資料,2024年亞利桑那州自墨西哥進口額為116億美元,出口額為89億美元。
關稅政策變數多 引半導體產業回流美國
亞利桑那大鳳凰城為美國半導體、電子加工廠等產業重鎮,在台積電設廠及Intel擴大投資後,半導體產業供應鏈愈益完整。如今關稅政策變動多,預計將可能促進半導體製造回流美國,引發製造供應鏈的變動,將有助於該州的產業發展。
能源政策轉向 傳統能源產業新機會
亞利桑那州擁有豐富太陽能資源,是美國主要太陽能發電州之一,近年來持續吸引許多電動車車廠及供應商前來設立據點,逐漸成為電動車產業群聚中心。原本政策支持,2025年前提高再生能源比例至15%,使該州太陽能及風能等技術持續發展。然而川普2025年1月20日簽署名為「釋放美國能源」行政命令,鼓勵傳統能源勘探與開採、撤銷電動車強制令、放寬能源效率監管及退出《巴黎氣候協定》,能源政策轉向將對電動車產業發展造成衝擊,可能為亞利桑那州傳統能源產業創造新的市場機會。
對外貿依存度較高的產業,如高科技製造業和電子產業,可能面臨進出口成本上升的挑戰,進而影響企業投資與就業市場。臺灣在亞利桑那州進駐及投資者,包含半導體、電子製造、國防航太、生技醫療等產業,需要積極因應川普政策審視產業變化,重新考量、評估產業鏈的配置,及早調整供應鏈布局。
本文由外貿協會洛杉磯台貿中心提供
川普新政對美國各州政策與產業影響分析:密西根州
底特律以汽車製造業故鄉聞名,密西根州創造2,270億美元GDP,約占該州總經濟產出18%。底特律汽車製造商已大舉投資電動車轉型,州政府也支持,投入10億美元於5個電動車電池工廠提案,並承諾再投資10億美元。
川普政策轉彎 恐影響電動車產業
拜登時期透過稅收抵免來鼓勵電動車購買。但總統川普上臺後簽署《釋放美國能源》行政命令,要求暫停《降低通膨法案》(IRA)中電動車稅收抵免資金發放。
同時川普撤銷「綠色新政」,指示聯邦機構「立即暫停」氣候法案資金發放。密西根州是IRA氣候資金最大受益者之一。截至2024年10月,密西根州已宣布62個相關項目,總投資額達262億美元,包括Lansing通用汽車工廠改造為電動車生產基地、Marquette以西1座鎳礦開發計畫,以支援電動車電池製造,以及重新啟動已關閉的Palisades核電廠。若川普撤銷額外IRA資金,這些未啟動的項目可能面臨被取消風險。
對加墨政關稅 損害汽車供應鏈
對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施加關稅,可能擾亂密西根州汽車供應鏈。底特律-溫莎邊境口岸對美加貿易至關重要,該口岸是北美最繁忙的邊境通道,超過美加每年7,000億美元貿易額的四分之一。密西根每年約從加拿大進口510億美元商品,加國也是密西根州最大的出口國,而墨西哥是密西哥最大進口國。因此關稅政策對密西根州經濟構成重大風險。
約90%汽車相關進口來自墨西哥與加拿大。這些零件會進入產線,當零件成本上升,整車成本也將提高。隨著車價顯著上漲,消費者望而卻步,進而影響銷售量,最終恐降低汽車製造商利潤。
州政府評估川普政策影響
密西根州長Gretchen Whitmer發布行政指令2025-1,要求州政府部門和機構審查聯邦行動的合法性和合規性。各部門正在與司法部長合作,評估川普政策對密西根州各發展項目和聯邦資金的影響,以確保遵守州和聯邦法律。
本文由外貿協會芝加哥台灣貿易中心提供
川普新政對美國各州政策與產業影響分析:喬治亞州篇
根據喬治亞州經濟發展部數據,2023年喬治亞州從中國進口達175億美元,中國也是喬治亞州產第三大出口市場,2023年出口達39億美元。該州與加拿大貿易關係亦深,喬治亞州每年出口加拿大約76億美元,進口約65億美元。因此,若美國提高關稅徵收,且中、加採報復措施,將產生影響。
高科技產業成長快 可能向臺採購
《美國電子產品協會》評鑑喬治亞州為全美高科技就業成長最快速之州。臺灣以半導體、電子等高科技產業為產業重心,多以國外設廠組裝製造再出口至美國,美國課徵進口關稅可能衝擊臺灣高科技產業布局與獲利,對台積電等晶圓代工龍頭形成不確定性壓力。另一方面,美國為降低對中國供應鏈依賴,也轉向臺灣採購更多晶片及零組件,為臺灣業者利多。
電動車發展亮眼 政策影響待評估
喬治亞州是美國汽車電氣化的領導州,吸引價值數十億美元電動車製造廠、電池工廠及供應鏈前往,是該州工業未來的關鍵之一。但川普取消為電動車企業和製造商提供額外動力。儘管聯邦政府支持減少可能不會改變全球電氣化交通的發展,但美國國際競爭對手(如中國)可能因此占有一席之地。州長布萊恩坎普在內的該州共和黨領導人則認為,支持國內電動車和電池產業事關國家安全,需試圖阻止中國壟斷。
喬治亞州電力成本低廉、有光纖基礎設施,加上州政府稅務優惠政策,吸引高科技企業前往建數據中心,是適合在當地投資的新興產業之一。川普關稅政策可能對多國商品,包含臺灣徵收高關稅,並要求製造回流美國。臺灣業者為分散風險宜盡早於美國投資建廠。
本文由外貿協會駐紐約辦事處提供